苏州市第三十中学近90%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十多平米的租住屋内,学生在家的学习条件很差,有些学生回家甚至连做作业的地方也没有。学生家长大多以打工为生,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在家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针对这一情况,三十中学确立了“家园学校”的发展目标,树立了以民为本,办好平民、亲民、惠民教育的理念,旨在“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为众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营造和谐安全、充满温情的学习时空,为那些忙于生计的外来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学校教师面对客观的生源现状,发挥潜能,奉献自我,为那些最需要得到优质教育服务的学生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三十中学就像一个大家庭,教师们以校为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三十中学的每一位学生,每天清晨背着书包跨进校园就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三十中学首推“德育导师制”,把普通教职工的角色转变为德育导师。教职工对结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实施全方位关爱,学校努力营造“有困难找德育导师”的良好氛围,号召教职工要像父母兄长一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学会相处、融入集体,崇尚礼仪、热爱学习,给予学生亲人般的关爱。2010年6月,在市领导的关怀下,苏州市教育局发文批示在苏州市中小学推广“德育导师制”,2011年11月,三十中学被苏州市教育局设为“苏州市中小学德育导师首批示范基地”。
在德育导师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退休教师。他们定期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近学生。从孩子们上学路上需要花多长时间,到各门学科的具体学习方法,老教师们会把班里每个孩子的情况问个清楚。这群默默奉献的老教师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银发德育导师”。每学期的开初和期中时间,他们都会到学校来转转,了解一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从2009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银发德育导师”团队,每个班级配2名导师,深入班级辅导孩子们学习,了解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到目前为止,现在这个团队有30多名退休教师参加其中。
“银发德育导师”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学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家园学校”建设做一份贡献。他们觉得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很乐意和学生打成一片,觉得和孩子之间没有距离,回到学校看到学生都很亲切,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从三十中学退休,亲眼看到学校大部分孩子都是新市民,父母为了生计一直在外奔波,平时与孩子交流少,很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一些孩子会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不稳定。老教师们觉得结对帮扶学生,有意义,有效果,他们也很投入。很多家长反映,学生与老师结对子后,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不少同学觉得有些事情跟同学讲,同学们不能理解,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就想找个像朋友一样的老师谈谈心。学校“银发德育导师”张培民说,做老师都做了一辈子了,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学校一叫我来我就很高兴。回到学校再看到学生,再站到讲台心情都非常舒畅。学生也蛮喜欢跟我们接触,也乐意表述内心的想法。我们作为爷爷辈的,对他们也有一些启发、疏导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我也很乐意做下去。
“老有所学、老友所乐、老有所为”是团队里老教师们一直挂在嘴边上的话。老教师们经常感慨,个人的能力总是微不足道的,孩子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在他们的“银发导师”的团里很多人是从教30年以上“老老师”,他们将半生精彩都献给了“三尺讲台”,但做“老师”的这股子动力,促使他们即便退休也依然选择在校园各个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银发德育导师”除了与孩子们交流谈心,还参与了学校不少的工作,例如:通过参与班会、案例讲述等形式给学生激励,帮助指导学困生学习,为心理方面存在特殊情况的孩子提供关心辅导,为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陷的家长提供咨询、指导,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支持并参与校园相关德育活动,为学校志愿者活动提供公益、社区等资源,发挥优势、特长承担少量校本课程授课任务,给青年教师提供业务指导、帮助提高专业化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