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理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研理论 >> 正文

关于教育写作的若干箴言

作者:文 | 杨九俊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7日     点击数:

  很高兴和老师们、朋友们相聚,参加“幸福教科研,成就好老师”的系列公益活动。本场活动聚焦“如何写好高质量的教育论文”,要我讲一讲,讲什么呢?我算不上优秀的教育写作者,拿不出像样的经验。如果说多少也有点成果,总结以往,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一些箴言曾对我产生过积极影响,推己及人,相信这些内涵丰富的箴言会为大家的教育写作带到有益的启示,所以很乐意和大家分享。

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

——查尔斯·布考斯基

  这句话耐人寻味,对于你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写作,“不可能”变成“可能”,“可能”变成“现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发生这种变化,最重要的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记得李吉林老师生前多次和我说过:“杨院长,我的文章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呢?因为要写,所以我就要读,要想。读多了,想透了,写出来了,我不仅有东西和同行分享,更重要的是促进我把情境教育做得更好些。”李吉林老师是一个一线老师,她就是通过写作,把一个看上去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变成辉煌的现实。

  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成为教育家。情境教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流派,获得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拿到全国教育科研的一等奖。这是多么了不起!牟宗三先生说,“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向下堕落,另一种是向上升腾”。因为写作,因为研究,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生命能够向上升腾,实现了更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这其实也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以为己”。“学以为己”是说学习首先是养心修身,使自己的人格更完整、精神更高贵,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讨论:你为什么研究?为什么写作?我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说,首先,是为自己。为自己精神的、生命的饱满。然后,立己达人,你自然会让渡到他人,让渡到社会。

  教育写作有没有功利性的一面?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一种资本形式,个体往往存在用自己的精神内涵兑换社会文化资本的倾向。人总是活在社会现实中,总要受社会化管理那一套体制的影响,教育写作从不可能走向可能,也包括“身外之物”,譬如职称、职务、荣誉、社会影响等等。这个不要去回避它。关键是排序不能乱,我们的第一价值是为自己写作,使自己“立德树人”,站立起来,进而为教育、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功利性是第二位的。二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你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你有了文化资本,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做更重要的贡献。

  这句话我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应该说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十多年前,“师陶杯”论文获奖颁发的会议上,我就讲这句话。记得一位大市分管教育的秘书长,听我讲过这句话后,热烈地跟我握手。他有同感,他在实现更大人生意义时,也一定是用写作兑换了文化资本。徐州市教研室刘春老师曾在一个场合专门向我致谢,其原因在她的女儿参加作文大赛颁奖会时,回去和爸爸妈妈交流,说以后你们不要动员我写作文了,我听一位伯伯在颁奖会上讲到一句话,“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我懂了!

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养料。

——老舍

  如果说第一句话是讲为什么写,这第二句话则是回答写什么。首先是生活。我有一篇小文章曾在《江苏教育研究》作为卷首发表。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课堂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当然,这里的“课堂”是泛称的,也包括班主任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教育生活。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一条通道,就是改进专业实践。所谓“名师”是一堂一堂高质量的课垫就了他的人生高度。“问渠那得清如许?”恰如王栋生老师和中学生谈写作时所说:“你的大地是生活!”教育写作的源泉当然是生活。

  第二是思想。我们的教育实践能超离那种教书匠式重复的、机械的劳动,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是因为我们用教育理解去引导了我们的教育行为。每个老师都有教育生活,但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写,更不是每个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很好,很重要的差别是思想的有无和高下。我们不是简单地写生活,而是写经过思考的生活,“我手写我思”。这个时候,那些理论的东西和实践的东西揉在一起,就长出了一棵一棵新的苗苗。这种苗苗,其实就是一种创造。而写作者的生活,也会因之更有意义,更有品位。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不断经历“实践-反思-学习-研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还有情感。杜威讲过一句话:“知识只是情感的汪洋大海里面的一滴水。”教育是一个情感的事业,你不能热爱生活,不能热爱学生,那你的教育写作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也很难有真正的教育写作。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写作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育写作的成品则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大情怀催生的孩子。斯霞老师的文字,是童心母爱的一个个音符,斯老师的教育写作,奏响的就是大爱之歌。这里讲一个年轻老师的故事,南通有一位老师叫刘昕,我的不少同事都熟悉。刘老师送给我一本书,我看到以后非常感动。她们学校有一个孩子,是很底层人家的,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横竖不开口,随便怎么跟他交流,他都不讲一句话。作为校长的刘昕,听老师介绍过以后,就和老师商量,自己来给这个孩子加课。除了老师上的课外,她单独为这个孩子备课上课。一共上了250多节,都有精心准备的教案。终于有一天,她和这个孩子的任课老师在办公室交流时,听到外面有怯生生的声音喊“老师”。一看,门口站着的就是这个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孩子开口对老师讲话。班主任和刘昕校长相拥大哭,然后把孩子抱过来,痛哭一场。伟大的胜利啊!铁树开花了!从此,这个孩子就步入比较正常的状态,和人交流了,他终于冲破了自己的那么一道坎儿,人生的一道坎。刘昕从她备课的资料中,选择了七十多篇出了一本书。我看了以后很感动,看得眼窝都热了。这就是情感,这就是生活。当然,这里也有她的思想。

  生活、思想、情感,这三样东西对一个写作者是很重要的。我认为,生活是体,思想是魂,情感是血脉。这三者,融铸成一个人。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个教育写作的人,你就站在那里了。

学会两套本领:讲故事和结构化。

——平克,陈嘉映、金生鈜

  有了生活,有了思考,情动于中,怎样把它写出来呢?我认为有两关要好好地过一过:一个是讲故事,另一个是结构化。

  我是综合了几位学者的意见。一位是丹尼尔·平克,他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助手。他有一个观点,认为现在是一个高感知的时代,讲故事非常有效果。他列举了人生的六种基本能力,讲故事是其中的一种。关于结构化,陈嘉映、金生鈜等学者都非常重视。从知识的源流看,以叙事带出知识和以说理阐释知识,是人类知识史的两股源流。前者可以看看史传、神话、寓言等等,包括一些经典诗篇,都是在讲故事,知识包容其中。后者用阐释、解释的方式去传递知识,如诸子百家。这两股源流都是源远流长,在今天都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一般的论文写作是在解释、阐释知识,但是教育写作不一样。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擅长很感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讲的故事不仅感人,而且有力量。所以这两种方法我们都要重视。

  也有学者对这两种知识传递的方法给以比喻:一个叫“剥洋葱”;一个叫“敲核桃”。所谓“剥洋葱”是叙事的,是讲故事的。讲故事里面的观点在哪里呢?剥到最后你没有看到一个“核”,但是你剥每一瓣洋葱的时候洋葱味你都感受到了。“敲核桃”指的是解释、阐释的文章,敲开以后里面有个核桃,这就是思想观点。当然我认为“敲核桃”不是最好的比喻,哪怕我就用很土的说法--“吃包子”,似乎也更恰当些,这个思想在咬第一口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和“敲核桃”还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讲故事。讲故事大概有三种方式。第一个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许多老师的教育叙事就是这一种。第二是在阐说、解释的过程中,举一个例子,这叫事实论据,用来佐证观点。第三其实就是一个起兴手法,先用一个故事,给了文章一个规定情境。讲故事对一线老师很重要。南京的曹勇军老师的一本书就叫《我和学生的故事》,曹老师认为,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有趣的是,曹老师的学生也在“讲故事”,他的学生在发在网上的文章中回忆,离开母校多年,想起曹勇军老师,总是很感动,曹老师看书的样子,说话的样子,悠悠地走路的样子,包括抖烟灰的样子,想起来就很亲切,就心生暖意。曹老师说“教书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故事”,看来这也是他们师生的共识。故事具有高传播性。一个好的故事,马上就传播开了。你要讲一个很深刻的理论,不一定传得开。故事还有它的独特性,故事很少有雷同的。它是一种生动的特殊性,而一般性都包含在特殊性当中了。故事还有多喻性。我有一次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是因为当时才讲三维目标,有的老师上课。说什么都往三维目标上靠。比如,孩子捧一束鲜花来,老师也一定要引导孩子说这个就象征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我就把它作为一个“起兴”,来讨论三维目标怎么落实。我们教科院的马维娜老师看过后对我说:“杨院长,你讲的这个故事很精彩,它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马老师是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她的视角和我的就肯定不一样,她一定想到可以从教育社会学的多个维度解释它。当然,讲故事要有亲切感,我经常和《江苏教育研究》同事们讲,老师们写的文章,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烟火气,是不是来自现场。有烟火气的文章有打动人的力量,至少让你感到很亲切。讲故事还要注意抓住细节,我们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一些隽永的细节让我们流连忘返,教育叙事也要努力提供精彩的细节,这些细节不仅使故事生动起来,而且常常有照亮全篇的效果

  再说结构化。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房子。你怎么把这个房子搭起来呢?讲故事的文章搭房子侧重于时间维度,包含了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如同文学作品中有的历险记,采用空间体叙事,教育写作的讲故事是很少用的。这里重点说说一般的论文,关于结构化,陈嘉映教授给了一个说法,叫“建筑说理”。各种材料,各得其所,于是房子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于是房子就有了。结构化就是要有逻辑,金生鈜教授认为就是针对问题,进行理性思维,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在我看来,如果你自己还没有个性化的结构方式,那么可以沿着四个基本问题走。这四个基本问题包括: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很重视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成果概要”的表达,就是这四个基本问 题。如果分三段,第一段就是讲为什么、是什么;第二段是重点,主要讲怎么做;最后一小段讲做得怎么样。针对教学的某个具体问题去写文章,也可以大体分四个层次:首先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原因,然后阐说解决策略,最后归纳结论。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结构化也是有特点的。比如课程,不管怎么表述,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定要包含在里面。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这些基本要素要考虑到,你未必是按照这四个方面去结构,但作为基本要素要有,它们形成了文章的内在肌理。不同学科也是如此。比如,我看到一位数学老师的稿子,他就着教学案例讲数学的学科实践,说到符号变换,描述从动作符号变成图像符号,然后再变成数字符号,这就有点数学味道。有位语文老师,送一篇论语文课程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文章让我看,我扫了一眼就请他回去再好好想想,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文章中没有提及形象思维,更没有提及创造性思维,语文特质出不来,内在结构是残缺的。文章指向语文课程整体的思维能力培养,没有包括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只是选择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这个点,则又当别论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海明威

  海明威讲写文章其实就是寻找属于你自己的句子。我要强调的是,第一,所有自己的句子,都要以共同的语法为前提,在公共话语平台和别人交流。你讲的话别人要听得懂,只有自己懂,别人听不懂的话千万不要说。你讲得别人一愣一愣的,其实是自己没想清楚。第二,教育写作是教育写作生活的整体追求,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这几年江苏的普通高中进行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多位校长都围绕自己学校的创建写了很有份量的文章。文章好,首先是实践,主要是实践,是他们的学校突出优势探索,在建设高品质学校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生成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第三,“寻找自己的句子”,要“认识你自己”。以我自身说,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句子”呢?我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文科更重视感悟,我以为自己在长期的语文教育生涯当中,培养了一点悟性,因而写文章时力求“扬己之长”,表达通透一些。还有,我整天沉在中小学,知道老师们用什么话语去表达,所有力求说得亲切一点,尽量娓娓道来。那么“通透性”和“亲切感”就是我追求的,当然我还没做到位。第四,这个“寻找”要不断学习,要自觉地接受前贤和同行的精神滋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最好能有个感觉,通过你的不断学习,过个三五年,人家就刮目相看,突然发现你有了飞跃。这个感觉其实就是你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是,你的人生就在不断升腾。第五,相互砥砺。如果有一个朋友圈,有几个、十几个人,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坐下来,海阔天空,说到说不动了,这个时候才说“好吧,再见,我们下次再聊”,这对于我们成长是很重要的。江苏的“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等等,有较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映照的状态。第六,“寻找”是“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要学会坐冷板凳,要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我们省教科院的孙孔懿老师每过几年就有重量级的著作拿出来,他在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教育家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这些方面的研究在学界进入第一方阵。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板凳功夫了得。

  经常有老师问我们,怎么写才能写得好啊?怎么写才能发表啊?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很多很多人,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问过巴金。巴金有一句话很经典:“只有写,才能写”。在这个问题上,我绝对认可巴金。让我们一起记住并且践行巴金老人的话,“只有写,才能写”。

 

  注:本文是作者根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幸福教科研,成就好老师”首场公益活动的演讲(2022年7月15日)整理而成。即将在巜江苏教育研究》发表。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