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正文

震撼人心的力量——语文之美

作者:甘志娟     来源:语文组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0日     点击数: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为什么要学好语文?

网友A:因为语文是我们现行考试中的大科,学好能得高分啊。

网友B:因为她是我们的母语啊,我们没有理由不懂她。

是的,我们都明白,语文是考试中的大科,是我们的母语,从出生之日起,我们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就已经被定好了,我们理所当然的要学习和运用语文。然而更多的人只是把语文当成考试科目,并不明白语文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学习语文的意义在哪里?

老师偷偷的告诉你,语文好的人,情商都很高。哪怕是简单到日常的说话交流、表达自我,复杂到组织团队、精神领袖,语文好的人,往往都能崭露头角。

语文的本质,是人性的力量。越是到一定的年龄,就越容易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人一生所有阅历,最终都会体现在语文成绩上。语文学得好的人,基本上,都不会混得很差。有思想,善于表达,能驾驭文字的人,是精通人性的人。

过去,一直以为人有语言,能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标志。教小孩认知------起点一定是语文。语文,是人脑理解客观世界的交流工具。其背后,是人的思维逻辑,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语文老师们常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代表了语文的几个核心基础能力。

一段声音、一组符号,关联在一起,在人脑中构建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包括抽象的图像、分类、概念,需要各部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共同参与,才能有动听优美的声音和文字。

其背后的根基,是人脑对这个世界做出反应的思维逻辑。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武器。

语文厉害,文字渗透力强,关键在思想深邃。传世之作,固然有华丽的辞藻,但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定是作者沉淀在字里行间的人生阅历。传世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其灵魂。

我们都说,灵魂需要塑造。语文,从三岁小伢哇哇学语,到长大成熟鸿篇巨制,从生到死,都在修的一门灵魂塑造的学问。

语文是载体,沟通古今中外,里面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对《红楼梦》的痴情、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里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婉约,还有我们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语言为先。

唐代诗人李白仰天长叹“明月几时有”,又把酒临风问“今昔是何年”。这是一种洒脱,一种老生狂放的气质,一种俯仰天地的霸气。因此他获得了诗仙之美名,留下了千古华章名句。史学大家司马迁,他在受刑后,忍受着巨大痛苦,用笔更用心将,不屈化作《史记》,它维护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个志存高远的少年。他拥有君临天下的大气,领导着无产阶级叩响了新中国的大门。

是的,语文可以移人性情,使“懦者立”“怯者勇”“狂者谦”“顽者廉”。其对成长中的我们人文底蕴及思想品质的锻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曾经看到过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课本,叫《新国文》。有这么一课挺有意思:学生入校,先生问:“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奇异者,能为人言。唯不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与禽兽何异?”

那个时候还是文言文的课文。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学做人,国家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中寻找到人生困惑的答案,写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人生。

我国目标是2035年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到2035年的时候正是青壮年时期,你们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国家能不能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靠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

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我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让我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上好语文课,说好中国话,用好汉语言,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