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是一个新时代的规划,是一个新起点基础上学校发展的最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也是我校建设“家园学校”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为更好地把握机遇,主动适应教育新常态,不断实现内涵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特制定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奠定重要基础。
第一部分 “十三五”发展回眸与现状分析
一、“十三五”发展回眸
过去五年,是学校走过半个世纪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五年里,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完成了“十三五”制定的各项目标,“家园学校”的特色愈加凸显,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发展,得到了师生、社会、同行、领导的认可,使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良好口碑。在2012年、2015年两次蝉联苏州市文明单位后,2018年又学校获得“苏州市文明校园”称号。
过去五年,在追求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中,学校始终推进课改、丰厚课程。2015年,学校第二轮深化课改,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标进行“小组合作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2017年提出第四轮课改目标,着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培养,不圄于模式,努力创设“个性、多样、有趣、有效”的优质课堂。2019年学校被定为“指向生活的生涯规划课程基地校”,不断促进学生发现兴趣、树立理想、健康成长。2021年学校成立“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教师发展共同体”,旨在提升学生品格教育,促进“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秉持着“个性+特长”的学生发展理念,注重文化融合,开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如京剧、灯谜、街舞、葫芦丝、古埙吹奏、太极剑、刺绣、苏州话、无人机制作、3D打印等三十余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从校外聘请专家,每周定时定点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展开“科技节”、“阅读节”、“艺术节”等系列化活动,将社团与各项节日活动纳入校本课程。
“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上级支持下,积极拓展阳光助学金筹集渠道,扩大助学对象覆盖面,切实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同时,逐步建立社会融入学校教育的体系,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实施“校社联动加油站”项目、“行走山塘”综合实践课程,用丰富、充实的多元化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亮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助力。
“十三五”期间,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成功班”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优异,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摘金夺银,获奖颇丰。“成功班”历年中考优秀率达60%,中考均分达到600分,为孩子们进一步发展搭建很好的成长平台,整体办学成效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2019年和2020年中考四星级高中的录取比率不断创新高。2020年学校又喜逢建校五十周年,五十年办学成绩的展示是令人鼓舞的,给“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现状分析
(一)学校发展优势
1.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市教育局对我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历任局领导及部门处室领导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工作,在学校环境改造和内涵建设方面给予极大的经费及多方面支持,解除了学校办学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也与周边街道社区加强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2.优良传统助推学校发展
五十年的办学之路让三十中人形成了“不甘落后、勇于拼搏、乐于奉献、自我加压、创先争优”的学校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传承着、弘扬着。“三十中人精神”是学校办学的坚强基石,也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3.教学设施设备逐步完善
三十中虽地处里弄深处,占地面积较小,但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规划,不断追求“小规模、精品化、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环境优雅的图书馆、高大敞亮的体育馆、装备先进的未来教室、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功能完善的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是一所现代化的初级中学校。
4.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坚定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始终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科学研究,能适时地以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项目为抓手,凝聚教师队伍智慧和力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求进。学校整体校风淳朴,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大部分教师处于事业上升期,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学校事业保持上升的良好局面。
5.学校办学特色日趋鲜明
多年来学校围绕创建“家园学校”,以“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为办学理念,不断营造“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的校园氛围,为每位学生提供温馨愉悦、充满亲情的教育,努力培养“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家园学校”正在成为三十中的另一张名片。
(二)学校发展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目前我校编制数为68,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数为60,其中教师数为57,其中40周岁(含40周岁)以下30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0.8岁,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29人,初级教师9人,见习期教师4人。相对于18个班级66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师队伍是比较不足的。
2.教育理念需要持续更新
学校提倡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不少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因种种原因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思想尚未真正落实在日常。一线教师中有部分教师主动学习意识不够,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课堂教学常态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主导,教研组、办公室教学研讨氛围需要进一步浓郁。
3.生源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地域以及历史的原因,学校目前的生源还是以随迁子女为主体,生源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学业素养方面,学生底子薄,基础弱。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比例不足5%,(而本区域平均在35%),远远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相对较少。
4.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我校目前有大市学科带头人4人(其中3人是校级领导),市区学科带头人8人,其中40周岁以下的只有1人。学校优秀的具有引领性的名教师不够,尤其是高水平的师资比较缺乏;学校骨干教师的梯队发展还不够完善。 学校35岁左右教师队伍尚未形成一支骨干力量,尤其是缺少市区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已经显现出长远发展的潜力危机。
5.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家长配合还不尽如人意
面对不容乐观的生源状况,学校虽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长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兴趣不浓厚,成绩不理想,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家长也不能有效的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家庭教育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
6.学校用地面积小,不符合现代学校建设标准
目前学校用地面积9180平方米,现有学生660人,学生多,校园小,生均场地过少,制约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按标准,900人的初中用地面积指标为21213平米,完全满足不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要求。
第二部分 “十四五”发展目标与主要措施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
建设家园学校:建设小规模、精品化的现代化学校,以德育导师制实施为基础,弘扬“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行为准则,师长言传身教,家校携手共进,把学校建成学生温馨的家园。
服务百姓子女: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树立以民为本,办好平民、亲民、惠民教育的理念,为普通百姓的孩子营造和谐安全、充满温情的学习时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培养有为人才: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激励学生立志、立德、立格、立学、立博,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育人目标:积极向上、人格健全、素质全面
积极向上: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有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格健全: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
素质全面: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能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具备责任担当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规划目标与实施措施
(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规划目标
围绕“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的办学目标,以“求真求善,至真至善”的校训为核心;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丰富“家园学校”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彰显家园学校的特色。
2.实施措施
(1)加强“家园学校”文化的宣传。加强学校宣传工作,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经验,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家园学校”文化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围绕“家园学校”文化,提升微信公号、校园网的质量,增加学术含量,发挥育人功能。
(2)构建和谐进取的精神文化。发扬三十中人“不甘落后、勇于拼搏、乐于奉献、自我加压、创先争优”的精神,不断推进“校风育人”工程,通过“一训三风”的宣传与学习,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3)优化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健康成长,使学校各项制度规范、科学,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打造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创设各种文化设施,打造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大气灵动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追求,关注学生发展,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规划目标
以育人目标的达成为主线,进一步丰富载体,完善网络,健全制度;从道德成长、习惯养成、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多维展开,以思想引领、情感陶冶、实践体验、活动养成等形式多维推进,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2.实施措施
(1)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从起始年级开始,以《中小学德育指南》为指导,建立德育课程活动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初中生活,规划人生。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综合发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学业指导、职业指导、心理指导、社会适应指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深入实践“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德育导师制”。探索德育导师在学生品格提升中的作用;发挥德育导师在学科、心理、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优势,探索符合新时代特色的新的德育导师制模式,通过项目化实施的形式,塑造全面关心学生成长,追求教育育人个性特色的三十中德育导师形象。开发学生课余自主学习的云端微课,打通校内外边界,为学生品格养成提供丰富滋养。
(3)探索“体验式自主性德育”实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指导;强化自主管理,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礼仪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完善德育网络,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做一名合格的、负责任的公民。
(4)加强全程性学业指导。依据学生成长特点与规律,分阶段通过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诊断和指导,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为学生在升学考试、升学选择上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
(5)加强心理指导。优化心理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发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三级预防体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训练。进一步深入开展“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更广泛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6)加强安全教育。强化生命教育,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完善各种校园安全的预案,并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举行突发事件处置的演练活动,训练避险方法,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课程建设
不断满足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中心。不断完善类型多样、结构丰富、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传统文化、符合学校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1.规划目标
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建立整体优化的“家园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有2至3个优势学科成为省市课程基地。
2.实施措施
(1)在课程形态上,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想结合,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加强指导,科学规划,培训师资,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广泛开展学术科技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
(2)在课程管理上,坚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认真开好艺术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每个学生有一项艺术爱好或特长。
(3)在课程内容上,以认知、体验、渗透为指向,以“科技创新、生活实践、语言运用、数理智能、艺体活动、职业体验”六个维度,建立整体优化的“家园课程”结构体系。继续做好“指向生活的生涯规划课程基地建设”,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有效途径。
(四)教学与科研
大力开展“一纲多模”的家园优质课堂的探索,“一纲”,以新课程理念为纲,积极开展“个性、多样、有趣、有效”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立足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着力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规划目标
牢固确立“质量立校”意识,抓实教学常规,积极探索适合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学生的课堂教学范式,全力打造富有智慧的“家园课堂”,深入开展教学科研,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实施措施
(1)抓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实效。抓实教学过程管理,落实教学“七认真”,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在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注重集体备课的规范化,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浓厚研讨气氛,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反思,注重因材施教,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2)转变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模式。彰显“个性、多样、有趣、有效”优质课堂“八字”方针,大力打造有特色的“家园课堂”,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情境教学,强化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强调教学内驱力和学生内驱力并举,实现从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
(3)改进评价制度,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而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
(4)加强课题研究,改进研究机制。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重点课题研究,保证各级课题质量,按时结题并有效推广。“十四五”内,力争完成1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工作,校级课题要在教研组内全面铺开。
(五)教师发展
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梯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专”就是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专心”;“多能”要求教师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指导课外活动小组的能力,有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1.规划目标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训和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一支由专家型、学术型名师和各级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2.实施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通过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业务能力精湛、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深入实施教师发展三大工程。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特别关注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长,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定期举办校“新苗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赛促成长。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完善奖惩条例,以赛促训,以赛争优,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管理队伍、班主任队伍、教研队伍建设,以三方面骨干教师的成长,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提升。加快名师队伍的建设,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
(4)健全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保证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培养教学与科研骨干,打造学科领军人物,争取大市学科带头人达到5人,特级教师实现零的突破,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5)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加强制度管理,制定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师管理制度,规范从教行为,做到以奖为主、奖惩结合。狠抓制度落实,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管理。弘扬教职工的主体精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心、忧患意识,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将教职工的思想言行统一到学校的思想目标上来,努力形成一种学校文化精神。
--加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学生的议教评教。深入开展教师“三评”活动,全面评价教师工作,构建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6)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创设和谐、民主、舒适、向上的工作氛围,使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学校发展
“拾阶而上,阶段发展”是一条规律,也是一个策略,更是一种发展方式,是相对于“跨越式发展”的“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发展方式。“拾阶而上、阶段发展”的关键是准确地进行现实定位和目标定位。
1.规划目标
按照“全面提升-品牌创建-追求卓越”的要求,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追求卓越的教育品牌。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按照未来学校发展的要求,加快学校硬件步伐,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实施措施
(1)打造“家园学校”特色品牌。学校品牌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我们要在原有家园学校的品牌上,深入探索“家园文化”的内涵,打造出有一定知名度的“家园学校”教育品牌。
--提炼品牌精髓。从学校精神、制度文化、组织行为等方面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品牌建设过程转化为教育理念形成和教育理念实践的过程。
--熔炼品牌实力。要从建设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品牌课程、品牌文化、品牌服务、品牌标识等方面入手,把品牌建设转化为学校品质打造的过程。
--锤炼品牌形象。品牌形象融化在全校上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之中。要从社会的角度设身处地思考,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心声,根据他们的要求改造、创新品牌形象。
(2)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坚持依法治校,建立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有效开展家校联系,积极引导科学的家庭教育,有效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
(3)完善精致化的内部管理体系。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
--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有机协调处室和年级之间的关系,形成政令畅通、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构建有序、高效、民主、和谐的内部管理体系。
--提高学校内部管理的精致化程度。坚持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在“精”字上下功夫,在“细”字上做文章,让精细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以此来推动精品学校的形成。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危机防范意识,健全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预警防范能力。
(4)美化校园环境,完善硬件建设。
对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校园环境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及创意设计, 努力实现“小规模、精品化、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认真做好校园整体的生态文化建设,调整好各区域的功能以及年级教学、办公区划布局,提高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完善室场建设,及时更新教育技术装备,并加强管理,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认真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用好现有的信息化设备,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此外,尽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的支持,扩大学校办学用地面积,整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第三部分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校长负总责,党组织保障,各部门分工落实的责任体系。各部门要认真研读、深刻理解规划的内涵要求,明确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并跟踪评估。通过教职工大会和专题学习活动等,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刻领会规划的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作用,及时评估、督查规划落实情况;推进校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将广大教职工关注点引导到学校的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完成学校发展大业。
二、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作用,把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力量的智慧和能力集中到学校发展中来。深入进行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竞岗制、教职工聘任制,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探索建立能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三、思想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积极为学校谋发展,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全校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真做好党的统战工作,精心实施学校凝聚力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在教师中建立积极、民主、健康的舆论,营造精诚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四、设施保障
筹措经费,逐步更新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不断提升师生餐饮质量,改善办公条件,本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理念,将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加强对师生的服务意识,为教师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提供快捷服务,努力美化和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