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频道 >> 教育随笔 >> 正文

参与家访,对自己的工作再认识

作者:田明亮<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8日     点击数:

  结合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的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家访活动。家访也的确是比较直观的“两在两同”。和学生、家长走在一起。

  “两在两同”要求我们党员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在解决孩子就学、教育等问题上、在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当先锋。家访,就是一种好的服务作风。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深入交流,本来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自身需要。家访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开展家访活动促进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了解,有利于赢得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创造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当真正亲身参与后,还是有一些感触的,使自己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再认识。尤其面对我们这样的学生、家长群体之后。

  9月,与所任教班级的班主任叶飞老师及数学陈晨老师,我们三位德育导师一起走进几位学生家中,和家长做了交流。现在想来,有几个方面给我触动:

  第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客观条件的保障)方面。正如我们所知晓的那样。此次家访孩子的家租住在不太宽敞的房子里。房子处于学校周边。山塘街南、玻纤路一带,整体环境有些脏乱。这里大多是租房的打工人。房租可能便宜。这里环境远远与苏州这个城市给外人的印象是不相符的。

  住所内部也比较狭窄。一家四口,姐姐和妈妈睡一间,一张床。弟弟和爸爸睡一间,一张床。有一个算是客厅的空间,做饭、吃饭。没有卫生间、没有专门洗澡的地方。可想,上厕所、洗澡这些是需要克服的麻烦。

  当然,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是支持的。在孩子的房间里,有书桌、台灯,是供整个屋子照明的日光灯。有书架,放了一些课外书。孩子指导老师家访,特意整理得整齐。还关照妈妈买了几瓶纯净水和一些水果。

  孩子成长有时候受一些辛苦,未尝不是好事。他们便会知道生活的不易,挣钱的艰辛。作为老师而言,所担忧的是这种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由于收入有限和节约成本的现实考虑,务工人员大多选择居住在价格低廉、空间狭窄、设施简陋的城中村或城乡结合部,这不仅难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往往流行一种“反学校或反智主义”的社区亚文化,加剧校外教育劣势。

  加之,现在孩子所看到的精彩世界是很多的。网络中如此。现实中,他们走出狭窄的巷子,外面就是城市的繁华,灯红酒绿。这种反差太大了。

  好在,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还是淳朴的。最近我让学生写过一次关于人物小传的作文。写自己的父母或者祖辈的经历。大多数孩子在文字中还是并无保留地展现了父母艰苦的创业、打拼,也有家庭的温暖。

  第二,学生的家庭状况(父母的支持)方面。我们学校孩子的父母多数是打工者,从事体力劳动和低层次的技术工人。他们工作时间较长。大多数父母从内心深处是重视子女的教育的。自己举家来到苏州本身就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改变生活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会转化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但是实际上有效的陪伴缺少。一是时间,二是本身的学历文化。我们家访的这位孩子,妈妈不工作,主要就是照顾两个孩子和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爸爸就显得更加辛苦,几乎没有在家闲着的时候。也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父母都属于老实忠厚的人。其实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已经是大学生了,在老家一个普通的大学念书。据这位妈妈说,大女儿生下来就放在老家,爷爷奶奶拉扯大,自己几乎没有照顾过一天,他们提供生活费,算是任其自然成长。孩子跟着奶奶爷爷,也算是争气,现在也算是念大学了。言语之中既是欣慰也是亏欠。

  目前身边两个孩子,一个女儿初二(我们的学生),一个儿子念小学,成绩都还算不错。女儿数学有点弱,他们前一个暑假还是花了钱在机构中辅导。费用在她看来是大价钱。这位母亲专门照顾孩子,在他们的读书方面还是算投入精力,以自己的方式陪伴着、激励着。而我们学校也有不少家庭,父母都做事,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确实他们的学业往往不尽如人意。

  三、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甚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我们走进孩子的家,从内心角度,我们还是钦佩我们的学生。我们甚至也在想,自己的孩子看到、体验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有了超越同龄人的心理承受力。他们在学校中仍然比较阳光,努力成长。大部分孩子在我们为他们营造的“家园学校”环境中健康发展。他们中虽多数没有考上高中,但是多数在进步,升入了职业高中,成为了家庭的支柱,继续立足在这个城市。或许我们自己的孩子恰恰欠缺这种心理承受力。我们学生在学习中他们更多接受的新的知识,好的事物,有时候对照实际可能会有心理落差。如果孩子们不那么自信,那也是不能责怪他们。相反我们还要从赞赏的角度更多鼓励他们。

  四、由上述的因素,我们需要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更多考虑学情。尤其当我需要设计创造性、探究性任务时,我们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可能对他们的困难估计不足。

  我们原来觉得身在苏州的孩子去一个园林很简单。但实际上,他们父母可能舍不得花钱买门票,也许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孩子一个人去也可能不安全、不放心。

  我们原来觉得孩子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很简单。但实际上,孩子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色彩绚丽的画笔、颜料,像城市中其他孩子那样多的工具、材料。

  我们原来觉得学生上网查阅一个资料、看一个网课很方面。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用的是手机,那么小的屏幕,有时候还要等着家长下班回来,时间上也不是自由的,还有人甚至走到商场去使用公共无线网络。

  我们原来觉得学生自己去打印一个资料试卷、发一个音频视频作业也没什么。但实际上,几乎很少有学生的家里有打印机。

  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真正紧跟潮流地生活。比如一个假期几乎没有人走进电影院,最快地观看到正在热播的大片。电影票毕竟比较贵。于是我们老师在讲课时说起《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甚至《觉醒年代》能回应的寥寥无几。这样,我们作业布置、教学设计,都要想到这些客观因素。如果要让学生在家中进行理科实验方面的尝试,也要考虑如何更具可操作性。

  人的生活状态总有差异,教育也是复杂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有时候差异还很大。教育,任重道远;做好教师,任重道远。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