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 正文

健康文明上网,谨防网络诈骗

作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8日     点击数:

  你接到过诈骗电话,短信,或者在上网的时候点开过来历不明的链接吗?你曾被网络诈骗骗走过钱财吗?很多同学会觉得,网络诈骗,那都是骗骗那些不懂网络的老年人的,我们已经上网多年,属于老网民了,还会被骗?
 
  但是,据360手机卫士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指出,电信网络诈骗及其背后的黑灰产业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致使安全防护难度增大,风险形势牵动用户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90、00后成最容易被网络诈骗的人群。
 
  很多00后认为自己天天在网上冲浪,长辈对网络的了解远不如自己,自己怎么会比他们更容易受骗呢?这就是00后成网络诈骗重灾人群的原因之一,他们太“自信”了。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些年轻人因为自己常年混迹于网络,经验丰富,自认为一定能识别骗局,反而对诈骗信息放松了警惕。同时,“河里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年轻人在网上冲浪的时间要比年纪大的人多得多,被网络诈骗的概率自然上升。
 
  再者,这些00后自诩网络“老鸟”,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菜鸟”。他们接触网络时间长、程度深,对社会的了解却少之又少。这些年轻人因为极其缺乏社会经验而缺乏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极易掉入圈套,成为不法分口中“肥肉”。
 
  受疫情影响,网课兴起,同学们天天都要用电脑,有时还要用家长的手机刷这刷那,部分家长对此并不在意,觉得孩子不过是上网课,针对中小学生的网络诈骗,不存在的,我家孩子怎么可能会被骗呢?他还小,又没钱,殊不知,人人喊打的电信诈骗,已经向中小学生“下手”了。
 
  2022年4月3日,家住广东东莞的三年级小学生小周(化名)在上网课的间隙,使用手机玩起网络游戏,过程中有人通过私信添加小周,说可以给小周送礼物和游戏装备,还能带她一起晋级。在添加完这个陌生网友后,小周就收到对方发来的一个二维码,对方说扫码就能领取游戏道具。而当她扫码后,却收到了一个弹窗提示,称“检测到您属于未成年人,平台自动开启礼物盒并取消不了。如果要取消扣款功能,必须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操作,否则官方会将您家长名下的银行卡扣除15万元”。看到这段提示文字,小周很紧张。陌生网友的一番话让她信以为真,她也担心自己的一时贪玩真的会让家长的账户被扣款,只好打开了视频聊天,把镜头对准家长的手机,按照网友的指示一步一步操作。按照陌生网友的要求,小周下载了一款App,最终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第二天,小周的父亲检查自己的手机,这才发现有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自己的银行账户已被人分三次总共转走了6000元。“我又没给她银行卡,我也没告诉我小孩密码,我就说怎么一下子就扣了6000块钱,我银行卡也没绑定手机,也没绑定微信。”诈骗分子的“迷之操作”也引来家长的疑惑。
 
  原来,该App原来具备了这一功能,即可以在用户实名认证后,无需输入银行账号而添加银行卡,并且可以进行转账等操作。
 
  另据办案人员调查发现,诈骗分子作案目标明确,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先利用送游戏装备和游戏币为由诱导孩子将他们加为好友,而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通常不会绑定银行卡,诈骗分子就以未成年人不能进行操作为由,让孩子设法取得家长的手机。最后,他们会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偷窥孩子家长的手机验证码,进而盗取其银行卡里的资金。
 
  办案人员进一步透露:“因为孩子她不清楚支付的一些流程,比如说验证码、密码等,骗子就一步一步诱导孩子,让她设置支付密码,小孩子收到验证码之后,骗子又让小朋友把这个验证码告诉骗子,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无意之中就把验证码和支付码都透露了。”
 
  骗子通过某短视频网站、微信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很多小学生就会信以为真,被拉入群。
 
  同学们,在初一上学期,我们信息科技课上,就曾经讲过网络安全,网上的信息,正确率非常低,绝大多数都是虚假的,我们一定要学会甄别,辨明是非,抵制诱惑,避免上当受骗。平板、电脑、手机,他们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好伙伴,而不是游戏、娱乐的工具。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有很多目标和理想,让我们远离诱惑,把握当下,珍惜每一份每一秒,认真学习,祝愿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